日前,独居老人死于家中,无人发现的事件屡见报端,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,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。
记者近日在北京市老龄委采访时了解到,我市目前正处在一个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期。到1997年底,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已达到188万人,占总人数的14.6%。据预测,到2025年我市的老龄人口将会猛增到416万人,老年人的比例接近30%,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的现有状况。预计,在今后不到25年的时间里,北京老年人口的比例均将翻一番。而独居老人家庭占家庭户的7%。有迹象表明,这一数量仍有上升趋势。
据北京市老龄委依处长分析,独居老人产生的原因:一则是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,就业范围扩大,子女不在老人身边工作、生活已成为普遍现象。尤其是农村更为严重,这种现象约占50%以上。二则,城镇住房的改善使得人们有能力、有条件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住房,从而促使子女搬出,独居老人增多。三则,许多子女和老人受传统思想影响,不愿进住社会养老机构。我市188万老人,只有8000多老人进住养老机构,还不到总数的1%。
那么,寂寞老人究竟有谁来管?
有关人士认为,独居老人最好的归宿还是应该住进社会养老机构。我市现有养老机构308所,共16000多个床位。其中规模大、设备完善的约有100多所。老人在这里不仅能够得到细致的照料,还可以在与同辈人的彼此交往中重新找回自我价值,得到理解和尊重。为此,应大力建设养老公寓。
记者在采访宣武区虎坊桥居委会时发现,依托社区解决养老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。虎坊桥居委会在每个老人家里安装了“连心铃”,夜里如果老人有什么不测,可及时按铃通知铃那头的邻居,使老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。居委会还经常组织一些娱乐活动,丰富老人的生活。每周六晚的“老人京剧演唱会”就是老人自娱自乐的产物。生活上,居委会帮助老人买菜、洗衣、换煤气。每年组织老人进行一次大型体检,以保证老人身体健康。虎坊桥的老人们提起自己的居委会,无不拍手称赞。
记者在与老人交谈时,了解到,即使老人在衣食无忧、生活得到保障的情况下,有时仍感到孤独寂寞,因为不论是养老机构还是社区都不能代替自己的子女,老人渴望子女能“常回家看看”。有关部门呼吁:子女应分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老人,多尽一份孝心。因为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任何社会机构都不能带来的“亲情”。